iT邦幫忙

2022 iThome 鐵人賽

DAY 20
1

猜猜看,工程師與設計師最大的相同之處是什麼? 沒錢沒時間沒女朋友

答案是,都很討厭回答 PM 那個令人煩燥的問題:「這個需求很急,什麼時候可以做好?」。

許多朋友可能因此覺得,估計工時一點意義也沒有,反正我盡力完成就是了,能早交付就早交付,你管我估不估計。況且,估算也需要花時間拆解項目,然後以過去經驗評估,要花這個時間的話不如直接開始做,省掉估算的時間不是能夠更快完成嗎?

估算的用途

在 Scrum 中,估算(Estimates)的真正目的是要提供一些可預測性,以及學習感知。前者很好理解,後者我以自己的例子舉例說明:

早年接案做平面設計的時候,不太有時間的概念,每次只要一進入心流狀態,就會完全忘記要喝水、上洗手間,甚至是吃飯,一直到完稿或被中斷。這樣的缺點,就是對於自己需花多少時間才能做完一張品質 90 分的海報完全沒概念,更別說如果今天的需求是只需要 70 分的圖 (例如社群用途求快不求質的情況),要如何克制、節省時間成本了。

後來 Rson 開始實踐 蕃茄鐘工作法,慢慢地對於時間,有了強感知,也開始能夠估算不同品質要求的圖,每張大概需要幾個「蕃茄」可以完成。如此一來,不但漸漸知道了自己的能耐,同時也能回答出 PM 的那個煩人的萬年問題,「這個設計稿什麼時候可以交付?」

Rson 早年的例子正是 ”估算 → 犯錯 → 下次估算時參考上次的估算並記取教訓 → 幾次後逐漸估計接近準確” 的學習過程。 況且,人的能力是會提升的,使用的工具也是有可能變的更有效率(對不起了錢錢,我需要那個酷東西)。透過每次的估算與事後追蹤,也變的有機會能夠感知到自己成長的喜悅。

相同的道理,在團隊上也是一樣:估算不該是結果導向,而應該是過程導向,無法百分之百精準是一種必然。隨著團隊經驗累積、成熟度變高後,估算能逐漸開始提供它的價值,比如說預先判斷有沒有機會在 Sprint 內順利完成、或者讓團隊警示是不是需要增加人手。

「人們其實不太有能力,去估計任務所需要的確切時間」

另一個好處就是若有一個項目相當難估算,往往代表了它的粒度太大,此時估算就起了一個作用:提醒到團隊需要再把這個項目分解的再小一些。一般來說,超過半天的工作項目,建議應該都要再拆小一點,因為這樣在每日站立會議時,發現夥伴若有一個工項,連續二天都還在進行中(in-progess),就代表一定有某件事卡到他,此時 Scrum Master 就能被警示到,需要關心並協助他一起移除障礙。

估算好用三招式

武俠小說裡高人常會說「我讓你三招」,敏捷裡估算工作也有三招,儘管有些在 Scrum 中比較不推薦,但他們在某種程度之上都是有效的。

一、工作小時

這是最傳統的估算方式,雖然 Scrum 本身不建議這種方式,但若一個敏捷團隊還處於一開始非熟練階段,使用傳統的估算小時還是有用的,比如說以 0.5, 1, 2,3,5,8 為可用小時,進行每個任務的估算。在 Sprint 過時中,持續追蹤紀錄剩餘時間,若下降的不夠快,Scrum Master 就得提早警示產品負責人。

以工作小時估算的缺點是容易失控。因為前面提到的,人們對於時間的感知,在平常缺少刻意練習的情況下,幾乎都是高估的。以設計 UI 舉例,想想看上一次你認為改個樣式大概只要 30 分鐘,但改的過程中,發現應該要抽象化出去成為一個元件,接著發現這個新元件需要整進 Guideline 中,整理 Guideline 時為了讓所有抽出來的元件設計上保持一致性,於是又再花一些時間去處理,不知不覺 2 個小時就過去了,與一開始以為的 30 分鐘相比,整整多了 4 倍!

承認吧!我們往往低估了完成事情所需的時間、同時又高估了自己的精力耐力

二、故事點

以工作小時估算會有前面所提到的問題,人類生來更善長相對估算,而非絕對估算,比如面前只有一棟樓 A,我們來問問非理工背景的企畫君-珊迪,這棟樓有多高?她可能會給你一個蝦猜的答案, 30 公分 公尺?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21005/2010552864EhxMsYmJ.jpg

但如果這棟樓的旁邊還有一棟樓 B,我們告訴珊迪 B 棟樓大約 87 公尺,要她估算 A 棟樓幾公尺,那麼相信聰明的珊迪就能很快的做類比,推算出大致正確的高度了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21005/20105528cjkdHy2Y9a.jpg

所以 Scrum 提出了一種指導估算的方式-故事點數(Story Point),正如企劃君珊迪的例子,使用「相對大小」的概念,比較容易估算,具體來說,團隊會事先統一定好 1 點數的故事規模是什麼樣子,比如說刻一個登入登出的畫面,之後任何的工項都以這個為基準做相對估算。

團隊會在規劃時,使用估算遊戲或規劃撲克,為每個故事及工項預估出點數共識。在 Sprint 開始之後,Scrum Master 就只要追蹤這些尚未完成的工作點數就可以了。

三、工作數

有的團隊簡化的更為徹底 隨便,只清點剩餘工作的數量,aka. 傳說中的極簡主義實踐者。
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21005/20105528SyQJ5h2rZ1.png

這樣確實會有些項目比其他項目來的大,不太能夠了解項目的大小,不過這個方式總比不估算來的好,此法的缺點顯而易見,無法在一開始發現工作量過大的情況下警示團隊,但優點就是非常的無腦、也至少還有個簡單粗暴可以量化的東西,老闆只要看到可以量化、長的像數字的東西就會龍心大悅?

那麼,哪種方式最好呢?

不同團隊得依照團隊屬性自行決定,唯一的原則,是要能夠在偏離原本計劃時,能夠及早讓團隊發現,及早應對。之後有機會,我們再來寫一篇詳細討論使用故事點數估點的眉眉角角。


上一篇
Day19. 敏捷物與他們的產地(2)-衝剌清單與產品增量
下一篇
Day21. 敏捷訂飲料(1)-衝剌規劃會議
系列文
我們與敏捷的距離-30天上手產品敏捷專案管理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2 則留言

0
Ken Chen
iT邦新手 4 級 ‧ 2022-10-05 23:53:40

估算不該是結果導向,而應該是過程導向

看了覺得很有感覺,是個很好的提醒

真的,只是老闆還是會習慣認為估算應該是結果導向,這需要我們不斷去溝通

0

我在執行上還曾經得到反思,要懂得大膽估算
真的難估的一些單,即便花再多時間討論,也不一定有準確的結果
所以不如帶有一點 buffer 的大膽預估
大不了等做完後, retro 再檢討就好了

看來大家的痛都一樣,幫QQ

會議早點結束~大家早點解脫!?哈哈哈

我要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